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药材库

两面针的功效与作用

编辑人:中药网 发布时间:2022-09-30 14:06:43 查看次数:261

中药名称:两面针

两面针的名称:

两面针

两面针 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 Zanthoxylum(Roxb.)DC.的干燥根。

两面针的出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两面针的所属植物:

两面针

两面针的图鉴:

两面针功效

两面针的产地

主要为野生品,栽培品亦有。主产于广西省、广东省、福建省、云南省等地。浙江省、台湾、湖南省、海南省、四川省等地亦有栽种。

两面针的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两面针的炮制

将原药除去杂质,分档,浸洗,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

两面针的性状特征

为厚片或圆柱形短段,长2~,厚0.5~6(10)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黄色,有鲜黄色或黄褐色类圆形皮孔样斑痕。切面较光滑,皮部淡棕色,木部淡黄色,可见同心性环纹和密集的小孔。质坚硬。气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以根肥壮、坚实、粉性足、嚼之味苦而有麻舌感者为佳。

两面针的化学成分

两面针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还含有甾体及其苷、黄酮、香豆素、木质素、醌、萜、有机酸等。两面针的生物碱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本品药材按干燥品计算,含氯化两面针碱(C21H18NO4.CD不得少于0.13%。

两面针的药理毒理

  1. 镇痛:两面针挥发油按0.4g/剂量灌胃,连续7d,对热板致小鼠疼痛有抑制作用,能提高痛阈值。两面针挥发油按0.1、0.2、0.4g/kg的剂量给小鼠连续灌胃7d,能减少醋酸致小鼠疼痛的扭体次数。
  2. 抗炎:两面针挥发油提取物按0.4g/kg剂量给棉球肉芽肿小鼠连续灌胃7d,可抑制肉芽肿的重量。两面针挥发油0.1、0.2、0,4g/kg给小鼠连续灌胃7d,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能减少耳肿胀度和足跖肿胀度。
  3. 止血:两面针提取物50mg/kg和75mg/kg腹腔注射可使小鼠体外凝血时间缩短。
  4. 抗肿瘤:2.5、5、10mg/kg氯化两面针碱对肝癌HepG 2的抑制率分别为12.06%、35,63%和60.91%,可使肿瘤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并边缘化、核碎裂及胞浆空泡化,凋亡细胞增多。
  5. 安全性评价:两面针中提取得的褐色油状物给小鼠腹腔注射,LD 50为(166±15)mg/kg,α-Sanshool小鼠腹腔注射的LD 50为(68.04±8.36)mg/kg。两面针提取物50μg/kg腹腔注射可减少小鼠自发活动。0.78125~12.5μg/ml浓度范围内的氯化两面针碱,对人正常胚肾细胞293有一定抑制作用。

两面针的药性

苦、辛,平;有小毒。归肝、胃经。

两面针的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用于跌打损伤,胃痛,牙痛,风湿痹痛,毒蛇咬伤;外治烧烫伤。

两面针的临床应用

  1. 临床常用
    1. 跌打损伤:本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跌打损伤肿痛,可泡酒一单用外敷,方见《云南中草药选》,也可用鲜叶和根皮捣烂酒炒热敷。
    2. 牙痛,脘腹疼痛,疝气痛:本品有行气止痛之功。治牙痛,可用本品水煎含漱。治疗脘腹疼痛、疝气痛,常配合乌药、延胡索、制香附等以温中理气止痛。
    3. 风湿痹痛:本品有祛风通络之功,治疗风湿痹痛,可配半枫荷、威灵仙、防己、独活、防风、川牛膝等药祛风、胜湿、通络。亦可与鸡蛋同用治疗风湿痹痛,方见《陆川本草》。
  2. 临床新用:两面针可用于麻醉。

两面针的用法用量

5~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

两面针的成药例证

  1. 宫炎平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药物组成:地稔、两面针、当归、五指毛桃、柘木。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瘀止痛,收敛止带。用于湿热瘀阻所致小腹隐痛、带下病,症见小腹隐痛,经色紫暗、有块,带下色黄质稠;慢性盆腔炎见上述证候者。
  2. 两面针镇痛片(《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七册》)
    药物组成:两面针。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理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瘀热郁结而致的溃疡病、肠痉挛、胆囊炎、肝癌等引起的腹部疼痛。
  3. 复方两面针含片(《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分册》)
    药物组成:西青果、蝴蝶果、山豆根、薄荷素油、薄荷脑、两面针、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利咽。用于肺经风热引起的咽喉肿痛。
  4. 复方风湿宁片、注射液(《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脑系经络肢体分》)
    药物组成:两面针、七叶莲、宽筋藤、过岗龙、威灵仙、鸡骨香。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舒筋止痛。用于风湿痹痛。
  5. 风湿液(《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七册》)
    药物组成:牛大力、两面针、七叶莲、半枫荷、黑老虎根、豺皮樟、路路通、血风根、香加皮、虎杖、千斤拔、毛冬青、鸡血藤。
    功能主治:补养肝肾,养血通络,祛风除湿。用于肝肾血亏、风寒湿痹引起的骨节疼痛、四肢麻木,以及风湿性、类风湿性疾病见上述证候者。

两面针的注意事项

  1. 孕妇慎用。
  2. 不能过量服用,忌与酸味食物同服。
  3. 两面针有毒,毒性成分主要为氯化两面针碱、氧化两面针碱、二氢两面针碱、6-甲氧基-5,6-双氢白屈菜红碱、仪一别隐品碱、茵芋碱,可致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有两面针汤药内服中毒致头昏、眼花、呕吐等报道。经炮制、水煎、合理配伍等,毒性可明显降低。

两面针的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点击

  • 竹茹

    竹茹

    名称:竹茹竹茹 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 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 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t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 或淡竹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

  • 龙骨

    龙骨

    名称:龙骨龙骨 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前者习称 “龙骨”,后者习称 “五花龙骨”。出处:《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所属植物:图鉴:产地其道地产区为山西德保县,亦主产于山西榆次,河南安阳,陕西神木、勉县,甘肃灵台。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等地亦产

  • 皂角刺

    皂角刺

    名称:皂角刺皂角刺 为豆科植物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出处:《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所属植物:皂荚图鉴:产地主要为野生品,栽培品亦有。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均产。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

  • 鹿角

    鹿角

    名称:鹿角鹿角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 Cervus elaphus Linnaeus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出处:《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所属植物:图鉴:产地主要为养殖品。梅花鹿道地产区为吉林双

  • 青黛

    青黛

    名称:青黛青黛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蓼科植物蓼蓝 Polygonum tinctorium Ait. 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出处:《中国临

  • 桂枝

    桂枝

    名称:桂枝桂枝 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干燥嫩枝。出处:《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所属植物:图鉴:产地主要为栽培品,野生品亦有。其道地产区为广西防城、平南、苍梧,广东高要等,海南、云南、福建、四川等地亦产。采收加工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