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皂角刺
皂角刺的名称:
皂角刺
皂角刺 为豆科植物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
皂角刺的出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皂角刺的所属植物:
皂荚
皂角刺的图鉴:
皂角刺的产地
主要为野生品,栽培品亦有。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均产。
皂角刺的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皂角刺的炮制
净制。
皂角刺的性状特征
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木部黄白色,髓呈海绵状丹红棕色,周边棕紫色或棕褐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皂角刺的化学成分
皂角刺的主要成分是黄酮,还含有氨基酸、香豆素及其苷、甾醇、三萜、还原糖、三萜皂苷等。皂角刺的黄酮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皂角刺的药理毒理
- 抗肿瘤:皂角刺药液10、20、40g/kg灌胃鼠,每日1次,连续3次,皂角刺含药血清培养液能诱导SW-480凋亡增高,降低Bcl-2的表达,升高Bax的表达。皂角刺水煎液以56.25g/kg灌胃小鼠,每日2次,连续3周,肿瘤逐渐化脓溃烂缩小,免疫器官指数有所提高。
- 抑菌、抗炎:皂角刺水提取液和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杀菌作用,且50.0、75.0、100.0mg/ml浓度的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杀菌效果要好于同浓度的水提取液。
- 抗凝血:皂角刺水煎剂10g生药/kg单次灌胃家兔,可延长血浆复钙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增强血浆抗凝血酶活性。
皂角刺的药性
辛,温。归肝、胃经。
皂角刺的功能主治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癬麻风。
皂角刺的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湿疮:本品性辛、味温,具有消肿、排脓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因血热风盛、湿毒瘀结所致的湿疮湿疹等症,症多见于皮损初起潮红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
- 疖肿:本品具有消肿托毒、排脓的功效,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疖肿及皮肤浅表化脓性疾病。
- 临床新用:皂角刺可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
皂角刺的用法用量
3~10g。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
皂角刺的成药例证
- 皮肤病血毒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七册》)
药物组成:茜草、桃仁、荆芥穗(炭)蛇蜕(酒炙)、赤芍、当归、白茅根、地肤子、苍耳子(炒)、地黄、连翘、金银花、苦地丁、土茯苓、黄柏、皂角刺、桔梗、益母草、苦杏仁(去皮炒)、防风、赤茯苓、白芍、蝉蜕、牛蒡子(炒)、牡丹皮、白鲜皮、熟地黄、大黄(酒炒)、忍冬藤、紫草、土贝母、川芎(酒炙)、甘草、白芷、天葵子、紫荆皮、鸡血藤、浮萍、红花。
功能主治:清血解毒,消肿目痒。用于经络不和,温热血燥引起的风疹,温疹,皮肤刺痒,雀斑粉刺,面赤鼻齄,疮疡肿毒,脚气疥癣,头目眩晕,大便燥结。 - 润伊容胶囊(《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分册》)
药物组成:蒲公英、千里光侧柏叶、大血藤、柴胡、川木通、白芷、皂角刺。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解毒。用于风热上逆所致的痤疮。 - 郁金银屑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药物组成:秦艽、当归、石菖蒲、关黄柏、香附(酒炙)、郁金(醋炙)、醋莪术、雄黄、马钱子粉、皂角刺、桃仁、红花、乳香(醋炙)、硇砂、玄明粉、大黄、土鳖虫、青黛、木鳖子。
功能主治:疏通气血,软坚消积,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用于银屑病(牛皮癬)。 - 口腔炎喷雾剂(《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
药物组成:蜂房、蒲公英、皂角刺、忍冬藤。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用于治疗口腔炎,口腔溃疡,咽喉炎等;对小儿口腔炎症有特效。
皂角刺的贮藏
置干燥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