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猪苓
猪苓的名称:
猪苓
猪苓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 的干燥菌核。
猪苓的出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猪苓的所属植物:
猪苓的图鉴:
猪苓的产地
主要为野生品。在我国分布较广,主产于河北、山西、河南等省。
猪苓的采收加工
春、夏、秋季采挖,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猪苓的炮制
净制
猪苓的性状特征
菌核呈不规则条状、圆块状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3~8cm表面灰黑色、棕黑色,皱缩或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颗粒性,类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猪苓的化学成分
猪苓主要化学成分是多糖类和甾体类化合物。猪苓的多糖为其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本品药材按干燥品计算,含麦角甾醇(C28H44O)不得少于0.070%;本品饮片按干燥品计算,含麦角甾醇(C28H44O)不得少于0.050%。
猪苓的药理毒理
- 利尿:猪苓煎剂按0.25~0.5g生药/kg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单次给药后,对不麻醉犬具有比明显的利尿作用,并能促进钠、钾、氯等电解质的排出。
- 抗肿瘤:猪苓多糖注射液20mg/kg,0.2ml腹腔注射接种YAC-1小鼠胸腺瘤细胞系的荷瘤小鼠,每日1次,连续15d。可明显高提高对照组脾细胞淋转率,增强NK细胞活性。
- 抗辐射:照射前2h和48h予受致死剂(800rad)全身照射的小鼠腹腔注射猪苓多糖8mg,均可明显增加受照射动物的存活率23。
猪苓的药性
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猪苓的功能主治
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猪苓的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水肿:本品性味甘淡性沉降,入肾、膀胱经而利水道,可用于由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证,症见腹中胀甚,头面周身皆肿,两目之肿不能开视,心中发热,周身汗闭不出,大便干燥,小便短赤,不利,其两腕肿甚不能诊脉,按之移时,水气四开。以之与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同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及表邪不解,随经入脏之膀胱蓄水证;以之与滑石、通草、黄柏等同用,用于湿热蓄积,膀眺气化不利之水肿证;以之与泽泻、茯苓、白术同用,用于脾虚水肿,小便不利。
- 淋浊:本品泻膀胱,通利小便,小便畅,则淋浊除,可用于由阴虚有热所致的淋浊证,症见小便频数而痛,尿出混浊,或尿道流出浊物似脓等。可单味用,如治妊娠子淋;以之与生地黄、木通、滑石等同用,用于热淋;以之与茯苓、车前草、白茅根等同用用于血淋。
- 泄泻:本品渗除水湿,湿浊去,则泄泻止,可用于由内伤饮食夹湿所致的泄泻,症见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时只排出少量气体和黏液,粉色较深,多呈黏冻状,可混血液等。以之配茯苓、泽泻、厚朴等,最宜于水湿泄泻;以之与肉豆蔻黄柏同用,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
- 带下:本品利湿浊而带下除,可用于由湿毒内蕴所致的带下证,症见白带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等。以之与茯苓、车前子、泽泻等同用,尤宜于湿毒带下;可与苍术、白术、山药等配伍治寒湿带下;与人参、白术、茯苓等同用治脾虚带下。
- 脚气:本品能渗利水湿,可用于由感受湿邪所致的脚气证,症见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脚不肿而日见枯瘦,饮食减少,小便热赤,舌红,脉弦数等。用鸡鸣散加入本品治湿脚气;以之与薏苡仁、木瓜、当归等同用治干脚气。
- 黄疸:本品使水湿之邪从小便除,可用于由湿热交蒸所致的黄疸证,症见食欲减低、上腹饱胀急性胆道疼痛、急性溶血、长时间乏力、纳差、尿色加深,粪色浅黄等。可用茵陈蒿汤加入本品,治湿热黄疸且热重于湿;若治湿重于热,以之与茯苓、白术同用。
- 临床新用:猪苓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头痛。
猪苓的用法用量
6~12g。
猪苓的成药例证
- 三清胶囊(《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肾系》)
药物组成:猪苓、茯苓、泽泻、地黄、枸杞子、白茅根、白术、陈皮、桑白皮、大腹皮、金银花、连翘、续断、藕节(炒炭)。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用于下焦湿热所致急、慢性肾盂肾炎,泌尿系感染引起的小便不利,恶寒发热,尿频、尿急,少痛疼腹等。 - 四苓散(《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
药物组成: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炒)。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用于水湿泄泻,小便。 - 茵陈五苓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
药物组成:茵陈、泽泻、茯苓、猪苓、白术(炒)、肉桂。
功能主治:清湿热,利小便。用于肝胆湿热,脾肺郁引起的湿热黄疸胆腹胀满,小便不利。 - 五苓片(《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册》)
药物组成: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术。
功能主治: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 威喜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三册》)
药物组成:茯苓、猪苓。
功能主治:利湿,补肾固下。用于肾虚遗精,妇女白带。
猪苓的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