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药材库

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编辑人:中药网 发布时间:2022-09-30 14:06:43 查看次数:267

中药名称:浙贝母

浙贝母的名称:

浙贝母

浙贝母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g.的干燥鳞茎。

浙贝母的出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浙贝母的所属植物:

浙贝母

浙贝母的图鉴:

浙贝母功效YP-浙贝母-0.JPGYP-浙贝母-1.JPGYP-浙贝母-2.JPG

浙贝母的产地

主要为栽培品,野生品亦有。其道地产区为浙江宁波,嵊州为“浙贝母”之乡,主要产于浙江鄞州、余姚等地,为浙江著名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近年江苏、上海栽培面积较大。湖南、安徽、福建等地有栽培。建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樟水镇的浙贝母GAP研究基地已通过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验收。

浙贝母的采收加工

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浙贝母的炮制

取原材料,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或打成碎块。

浙贝母的性状特征

  • 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及残茎。
  • 大贝:为鱗茎外层的单瓣鱗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白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苦。
  • 浙贝片:为鱗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以上均以鳞叶肥厚、质坚实、粉性足、断面色白者为佳。

浙贝母的化学成分

浙贝母的主要成分为甾醇类生物碱、淀粉和皂苷。浙贝母的生物碱和皂苷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本品药材含贝母素甲(C27H45NO3)和贝母素乙(C27H43NO3)的总量,不得少于0.080%。

浙贝母的药理毒理

  1.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1. 镇咳、祛痰:腹腔注射浙贝母醇提取物4g/kg能明显减少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次数,浙贝母醇提取物以15g/kg灌胃大鼠能明显增加呼吸道分泌量,浙贝母碱或去氢浙贝母碱以4mg/kg灌胃或皮下注射,对氢氧化铵引咳小鼠、机械刺激引咳豚鼠和电刺激喉上神经引咳猫均有镇咳作用。
    2. 松弛平滑肌:浙贝母提取物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对卡巴胆碱引起的豚鼠离体器官收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0.1、1、10μmol/L浓度均能使卡巴胆碱引起的气管条收缩量效曲线右移,提示浙贝母可能是通过作用于气管壁M受体而起到舒张气管的作用。
  2. 抗肿瘤:浙贝母水煎液灌胃给药1.60g/kg能明显抑制C57小鼠抑制 Lewis肺癌增重;当浓度为75mg/ml,作用LM2细胞48h,有增加LM2细胞凋亡的作用。
  3. 改善血液流变学:浙贝母水煎液5g/kg灌胃给药,连续1周,能明显降低大鼠红细胞聚集指数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在低切变率1s-1时能明显降低大鼠全血黏度,在高切变率(100s-1和50s-1)时能轻度增加大鼠全血黏度,浙贝母75%乙醇提取物0.48、1.60g/kg灌胃给药3d,能轻度延长大鼠电刺激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以及轻度延长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4. 止泻:浙贝母75%乙醇提取物0.8、2.40g/kg小鼠灌胃给药,对蓖麻油所致的小肠性腹泻和番泻计所致的大肠性腹泻都有明显减少腹泻次数的作用,其中对蓖麻油所致的小肠性腹泻模型止泻作用更强。
  5. 抗炎、抗溃疡:浙贝母75%乙醇提取物0.8、2.4g/kg连续3d灌胃小鼠,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所致的小鼠足跖肿胀有抑制作用,对醋酸提高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抑制作用。
  6. 镇痛、镇静:对小鼠灌胃浙贝母75%乙醇提取物2.4g/kg,能减少乙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提高热痛刺激甩尾反应的3h痛阈值;浙贝母碱和去氢浙贝母碱1、2mg/kg皮下注射能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剂量为2mg/kg皮下注射时能减少小鼠单位时间内的活动次数,浙贝母碱和去氢浙贝母碱以4mg/kg灌胃能提高小鼠睡眠率,延长小鼠睡眠时间。

浙贝母的药性

苦,寒。归肺、心经。

浙贝母的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

浙贝母的临床应用

  1. 临床常用
    1. 痰热咳嗽:本品苦寒泄热,苦寒较重而无甘味,开泄力强,长于清热化痰、降泄肺气,尤宜于痰热郁肺咳嗽及风热咳嗽。治疗痰热咳嗽常与瓜蒌、桔梗以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如《医学心悟》贝母瓜蒌散。治风热咳嗽,常与桑叶、牛蒡子等疏散风热药同用。
    2. 瘰疬,瘿瘤,疮痈,肺痈:本品善于泄热化痰散结,散结消肿之功较川贝母甚,故较川贝母更为常用。治疗痰火郁结之瘰疬,常与玄参、牡蛎等配伍如《医学心悟》消瘰丸。治疗瘿瘤,常与海藻、昆布等化痰、软坚散结药物配伍。治疗乳痈、肺痈,常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药物配伍,如蒲公英、鱼腥草、桔梗等。

浙贝母的用法用量

5~10g。

浙贝母的成药例证

  1. 参贝止咳颗粒[《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肺系(二)分册》]
    药物组成:北沙参、浙贝母、前胡、苦杏仁、款冬花、法半夏、百部、蝉蜕、荆芥、重楼、连翘、陈皮、薄荷、甘草、蔗糖、羧甲基纤维素钠、糊精。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之咳嗽。
  2. 利咽解毒颗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药物组成:板蓝根、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炒)、山楂(焦)、桔梗、大青叶、僵蚕、玄参、黄芩、地黄、天花粉、大黄、浙贝母、麦冬。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解毒退热。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咽痛、咽干、喉核红肿、两腮肿痛、发热恶寒;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3. 橘红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药物组成: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
  4. 清肺抑火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药物组成:黄芩、栀子、知母、浙贝母、黄柏、苦参、桔梗、前胡、天花粉、大黄。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化痰通便。用于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
  5. 乳核内消液(《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六册》)
    药物组成:浙贝母、当归、赤芍、漏芦、茜草、香附、柴胡、橘核、夏枯草、丝瓜络、郁金甘草。
    功能主治:疏肝活血,软坚散结。用于经期乳胀有块,月经不调或量少色紫成块及乳腺增生。

浙贝母的注意事项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浙贝母的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点击

  • 竹茹

    竹茹

    名称:竹茹竹茹 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 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 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t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 或淡竹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

  • 龙骨

    龙骨

    名称:龙骨龙骨 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前者习称 “龙骨”,后者习称 “五花龙骨”。出处:《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所属植物:图鉴:产地其道地产区为山西德保县,亦主产于山西榆次,河南安阳,陕西神木、勉县,甘肃灵台。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等地亦产

  • 皂角刺

    皂角刺

    名称:皂角刺皂角刺 为豆科植物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出处:《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所属植物:皂荚图鉴:产地主要为野生品,栽培品亦有。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均产。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

  • 鹿角

    鹿角

    名称:鹿角鹿角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 Cervus elaphus Linnaeus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出处:《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所属植物:图鉴:产地主要为养殖品。梅花鹿道地产区为吉林双

  • 青黛

    青黛

    名称:青黛青黛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蓼科植物蓼蓝 Polygonum tinctorium Ait. 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出处:《中国临

  • 桂枝

    桂枝

    名称:桂枝桂枝 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干燥嫩枝。出处:《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所属植物:图鉴:产地主要为栽培品,野生品亦有。其道地产区为广西防城、平南、苍梧,广东高要等,海南、云南、福建、四川等地亦产。采收加工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