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矮地茶
矮地茶的名称:
矮地茶
矮地茶 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 Ardisia japonica (Tbunb.) Blume 的干燥全草。
矮地茶的出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矮地茶的所属植物:
紫金牛
矮地茶的图鉴:
矮地茶的产地
多为野生品。主产于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
矮地茶的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收。或夏秋季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挖全株,除去泥沙,扎成小把,晒干。
矮地茶的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矮地茶的性状特征
根茎呈圆柱形,疏生须根。茎略扁圆柱形,稍扭曲,长 10~30cm,直径 0.2~0.5cm;表面红棕色,有细纵纹、叶痕及节;质硬,易折断。叶互生,集生于茎梢;叶片略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长 3~7cm,宽 1.5~3cm;灰绿色、棕褐色或浅红棕色;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近革质。茎顶偶有红色球形核果。气微,味微涩。以茎色红棕、叶色绿者为佳。
- 饮片:呈不规则的段。根茎圆柱形而弯曲,疏生须根。茎略呈扁圆柱形,表面红棕色,具细纵纹,有的具分枝和互生叶痕,切面中央有淡棕色髓部。叶多破碎,灰绿色至棕绿色,顶端较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近革质。气微,味微涩。以茎色红棕、叶色绿者为佳。
矮地茶的化学成分
矮地茶主要含有异香豆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挥发油类等。矮地茶的异香豆素类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规定,本品药材及其饮片按干燥品计算,含岩白菜素 (C14H16O9) 不得少于 0.50%。
矮地茶的药理毒理
- 祛痰、镇咳、平喘:矮地茶水煎液 4g/kg 灌胃给药,可降低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次数,延长咳喘潜伏期。2、2.5g/kg 灌胃给药,可增加大鼠气管分泌量,有祛痰作用。矮地茶提取物 200~400mg/kg 肌内或腹腔注射,可抑制哮喘模型小鼠喘息次数。
- 抗炎、镇痛:矮地茶水提物按 9、18、36g/kg 及醇提物按 7.5、15、30g/kg 灌胃给药 4d,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安全性评价:矮地茶水提物及醇提物小鼠灌胃的 LD50 分别为 115.77、94.71g/kg,矮地茶素小鼠腹腔注射最小致死量为 10g/kg,矮地茶粗黄酮苷和矮地茶纯黄酮苷小鼠腹腔注射的 LD50 分别为 1.31、0.84g/kg,矮地茶挥发油豚鼠灌胃最小致死量为 0.5ml/kg。矮地茶 40g/kg 及矮地茶素 2.5g/kg 分别灌胃给药 60d,对大鼠生长发育及主要脏器未见明显影响。
矮地茶的药性
辛、微苦,平。归肺、肝经。
矮地茶的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用于新久咳嗽,喘满痰多,湿热黄疸,经闭瘀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矮地茶的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咳嗽,喘满痰多:本品辛开苦降,有显著的止咳祛痰作用,稍兼平喘功效,对咳喘有痰而属热者尤其适宜。用于肺热咳喘痰多,可单用,亦可与枇杷叶、野菊花、甘草同用,如《中国药物大全》复方矮地茶片;若肺痈,咳吐脓痰腥臭,则与鱼腥草配伍,增加其清肺消痈功效方见《江西民间草药》;若肺痨咳嗽,痰中带血,多与百部、桑白皮、白及等配伍,如《中国药物大全》抗痨丸。
- 湿热黄疸:本品有清利湿热退黄,利水渗湿消肿功效。用于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虎杖等配伍,增加利湿退黄功效。
- 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经闭瘀阻:本品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用于跌打损伤,伤处肿痛,可单用本品水酒煎服,或与当归、红花、苏木配伍,加强活血止痛功效,方见《江西民间草药》;若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麻木,屈伸不利者,多与威灵仙、防己、八角枫等同用,增加祛风通络功效;若用于血瘀经闭,行经腹痛,可与丹参、川芎、益母草配伍,加强活血调经功效。
矮地茶的用法用量
15~30g。
矮地茶的成药例证
- 复方矮地茶片《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九册》)
药物组成:矮地茶、岗梅、野菊花、枇杷叶、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症。 - 慢支紫红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四册》)
药物组成:矮地茶、红背叶根、猪胆浸膏、五指毛桃、山药。
功能主治:健脾祛湿,顺气化痰,消炎镇咳。用于咳嗽痰多,气促,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 紫茶颗粒(《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十九册》)
药物组成:紫花杜鹃、矮地茶。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用于寒性咳喘。 - 支气管炎片(《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八册》)
药物组成:矮地茶、黄芩、地龙、甘草、盐酸麻黄碱。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定喘止咳。用于哮喘型慢性支气管炎。 - 抗痨胶囊(《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三册》)
药物组成:矮地茶、百部、白及、桑白皮、五指毛桃、穿破石。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祛痰止咳。用于肺虚久咳,痰中带血。
矮地茶的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矮地茶的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