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红大戟
红大戟的名称:
红大戟
红大戟 为茜草科植物红大戟 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t Pitard 的干燥块根。
红大戟的出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红大戟的所属植物:
红大戟的图鉴:
红大戟的产地
主要为野生品,亦有栽培品。主产于广西石龙、邕宁、上思、隆安等地,云南弥勒、文山,广东阳江、电白、阳春等地亦产。
红大戟的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干燥。
红大戟的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红大戟的性状特征
略呈纺锤形,偶有分枝,稍弯曲,长 3~10cm,直径 0.6~1.2cm。表面红褐色或红棕色,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上端常有细小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皮部红褐色,木部棕黄色。气微,味甘、微辛。以个大、质坚实、色红褐者为佳。
红大戟的化学成分
红大戟的主要成分是蒽醌,还含有三萜、豆甾酮、木脂素、香豆素等。红大戟的蒽醌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红大戟的药理毒理
- 抑菌:红大戟五种不同溶剂提取液浓度高于 12.5mg/m 时,均对结核杆菌标准菌株 H37RV 生长有抑制作用;相同药物浓度下水提取物的抑菌能力最弱,其次为甲醇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作用最强,且效果相当,尤其是当浓度高于 1.56mg/ml 时,抑菌作用较为稳定。
- 安全性评价:红大戟的水提物、醇提物单次灌胃给药对小鼠的 LD50 难以测出,对家兔眼和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
红大戟的药性
苦,寒;有小毒。归肺、脾、肾经。
红大戟的功能主治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红大戟的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水肿胀满,痰饮喘急:红大戟苦寒泄降,能通利二便而泻水逐饮,为近代治水肿痰饮者所常用。治水肿,常与芫花、甘遂、大枣等配伍,有泻水护胃之效;治痰饮喘急,可与白芥子、甘遂等同用,以增消痰逐饮之功。
- 痈疮肿毒:红大戟解毒散结,治痈疮肿毒,内服或外用,单用或入复方,均可收效。
红大戟的用法用量
1.5~3g,人丸散服,每次 1g;内服醋制用。外用适量,生用。
红大戟的注意事项
- 孕妇禁用。
- 红大戟有小毒,但其具体毒性成分不详,其毒性表现多因用量过大所致,故可通过控制药量避免中毒。
红大戟的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