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山柰
山柰的名称:
山柰
山柰 为姜科植物山柰 Kaempferia galangal L. 的干燥根茎。
山柰的出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山柰的所属植物:
山柰的图鉴:
山柰的产地
栽培品与野生品均有。原产印度,现我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均有栽培。
山柰的采收加工
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山柰的炮制
净制。
山柰的性状特征
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 1~2cm,厚 0.3~0.5cm。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山柰的化学成分
山柰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山柰酚、山柰素以及蛋白质、淀粉、黏液质等。山柰的挥发油、山柰酚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规定,本品药材含挥发油不得少于 4.5%(ml/g)。
山柰的药理毒理
- 抗肿瘤:以人胃癌建系细胞 SGC-7901 接种裸鼠胃大弯,建立原位移植转移模型,将山柰挥发油制剂 0.8g/(kg・d) 腹腔注射,连续 12 周,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使裸鼠原位肿瘤明显缩小。
- 增强免疫:灌胃给予正常小鼠 0.24% 山柰酚混悬液,0.5ml/d,共 7d,能提高其碳粒廓清速率,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也有一定作用,使其碳粒廓清速率恢复正常;显著增强 SRBC 致敏的正常小鼠 DTH 反应并使环磷酰胺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 DTH 反应恢复正常;对正常小鼠溶血素生成虽无显著作用,但它可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溶血素生成恢复至正常水平。
山柰的药性
辛,温。归胃经。
山柰的功能主治
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山柰的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胃寒腹痛:本品性辛温,主归胃经而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本草纲目》谓之 “治心腹冷气痛 “,临床上用于治疗胃寒脘腹疼痛。《濒湖集简方》用本品配丁香、当归、甘草等份为末,以醋糊丸服,治心腹冷痛。若虚寒胃脘痛,配伍党参、白术、干姜等以增强疗效。若寒凝气滞,配伍陈皮、白豆蔻、木香等药,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力。
- 牙痛:本品辛散温通,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可以用于治疗牙痛。
- 跌打肿痛:本品辛散温通,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治跌打肿痛。本品配松节、落得打、地鳖虫、六神曲,研末,白酒送服。或配川芎、当归、赤芍等,以增强疗效。
山柰的用法用量
6~9g。
山柰的成药例证
- 六味安消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
药物组成:藏木香、大黄、山柰、北寒水石(煅)、诃子、碱花。
功能主治:和胃健脾,消积导滞,活血止痛。用于脾胃不和、积滞内停所致的胃痛胀满、消化不良、便秘、痛经。 - 伤痛宁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
药物组成:制乳香、制没药、甘松、醋延胡索、细辛、醋香附、山柰、白芷。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闪腰挫气,症见皮肤青紫、瘀斑、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 风寒止痛膏(《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骨伤科分册》)
药物组成:川乌、山柰、防己、延胡索、透骨草、干姜、辣椒、蟾酥、樟脑、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冰片。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关节肌肉疼痛,急性扭挫伤。
山柰的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