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大风子
大风子的名称:
大风子
大风子 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 Hydno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 的干燥成熟种子。
大风子的出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大风子的所属植物:
大风子的图鉴:
大风子的产地
主要为栽培品,野生品亦有。主产于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我国台湾、海南岛、云南南部有栽培。
大风子的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洗净,晒干。
大风子的炮制
制霜用,或取油用。
大风子的化学成分
大风子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糖类、五环三萜类,挥发油类。大风子的挥发油为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大风子的药性
辛,热;有毒。归肝、脾、肾经。
大风子的功能主治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用于麻风,疥癣。
大风子的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麻风:本品攻毒祛风,前人为专治麻风之要药。如《解围元薮》大风丸,以本品与祛风杀虫,燥湿止痒之防风、蝉蜕、苦参、全蝎等药研末为丸服,治疗风邪疠毒,内侵血脉而致肌肤麻木,大疯眉目遍身秽烂者;亦可与轻粉研末外用,麻油调涂患处。现代临床用治瘤型麻风,常与苦参、苍耳子、白花蛇、防风等祛风燥湿,攻毒杀虫药同用,制成丸剂服用。因其有毒,且疗效难肯定,现已少用。
- 杨梅疮:《本草纲目》曰:“大风子主杨梅诸疮,攻毒杀虫。” 如《岭南卫生方》则以本品烧炭存性,与攻毒杀虫的轻粉研末,麻油调涂,并以其壳煎汤洗之,治梅毒恶疮。
- 疥疮:本品能燥湿杀虫,可用于疥虫引起皮肤皱折部位,甚则全身皮肤并起粟粒状丘疹之疥疮。如《疬疡机要》之大风子膏,以本品与杀虫止痒之轻粉、枯矾等为末,乌柏油调涂;或与硫黄、轻粉、樟脑等配成散剂或软膏剂外用。
- 癬疮:本品外用,具有祛风燥湿,杀虫疗癣之功,治湿热留滞,致肌肤生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斑块,表面干燥上附白色糠秕样鳞屑,伴皮肤瘙痒之癣疮。如《血证论》之大风丹,即以本品配伍燥湿止痒疗癣之硫黄、雄黄、枯矾等研末,香油调涂,用治癬疮;又如《外科正宗》以本品与斑蝥、土槿皮、轻粉等浸酒或煎汁外涂;再如《中国药物大全》之除湿止痒油,用大风子配白鲜皮、花椒、黄柏等制成油剂外涂,不但可治疥癣,且又可用于脓疱疥、坐板疮、黄水疮等。
- 酒渣鼻:肺胃积热上蒸,复遇风邪交阻,迫鼻部肌肤之酒渣鼻,大风子功能祛风燥湿杀虫。如《本草纲目》以大风子配木鳖子仁、轻粉、硫黄为末,水调涂之;近代有以本品配伍樟脑粉、冰片、防风等研末,纱布包裹,局部扑擦,治螨虫引起的酒渣鼻。又如《中国药物大全》之润肌皮肤膏,即以本品与红粉、蓖麻油、樟脑制成软膏,具有燥湿消斑作用,除用于酒渣鼻之外,尚可用于粉刺、疙瘩、汗斑、白癜风、狐臭等。
大风子的用法用量
1.5~3g,多用大风子霜配丸、散用。外用适量。
大风子的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以免中毒。中毒症状有头晕、发热、腹痛呕吐、甚则产生蛋白尿。
大风子的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虫。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