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雀梅藤
雀梅藤的药材名称
雀梅藤
雀梅藤的拼音名称
quemeiteng
雀梅藤的别名
刺杨梅、对节巴、酸梅簕、札梅、刺晚、对接木、瘤毒藤、摘木、雀梅酸、五金龙、岩溪蓄、对节刺。
雀梅藤的科属
为鼠李科植物雀梅藤的根。
雀梅藤的产地
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雀梅藤的性味
雀梅藤的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肺;肾经
雀梅藤的功能主治
降气;化痰;祛风利湿。主咳嗽;哮喘;胃痛;鹤膝风;水肿
雀梅藤的中成药
共有 1 种中成药使用雀梅藤: 苏肝合剂
雀梅藤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雀梅藤的附方
治水肿: 雀梅藤二层皮,朱砂一钱五分,绿豆粉一两。研末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开水送下。 (福建)
雀梅藤的采收储藏
秋后采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雀梅藤的化学成份
根含大麦芽碱(hordenine),无羁萜(friedelin)。茎含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nol),大黄素(emodin),大黄素-6-甲醚(physcio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及奥寇梯木醇-3-乙酸酯(ocotillo 3-acetate)。
雀梅藤的原形态
雀梅藤 藤状或直立灌木。小枝具刺,灰色或灰褐色,被短柔毛,常对生。叶对生或互生;叶柄长2-7mm,被短柔毛;叶片纸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4.5,宽0.7-2.5cm,先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沿脉被柔毛。花两性,无梗,黄色,芳香,穗状或圆锥状花序;花序轴长2-5cm,被绒毛或密短柔毛;花萼5,裂片三角形,外面被疏柔毛;花瓣5,匙形,先端2浅裂,常内卷,短于萼片;花柱极短,柱头3浅裂,子房3室。核果近球形,径约5mm,熟时紫黑色。花期9-10月,果期翌年4-5月。
雀梅藤的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100m以下的丘陵、山地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雀梅藤的各家论述
《广西药植名录》:祛毒,生肌。治疮疥。
雀梅藤的摘录
《中华本草》
雀梅藤图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