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药名称大全

华山参的功效与作用

拼音:HuaShanCan 功效:化痰止咳平喘药 发布时间:2022-07-26 15:53:50 更新时间:2023-08-01 15:57:10

中药名称:华山参

华山参(《陕西中草药》)

华山参的功效与作用



华山参来源

为茄科植物华山参的根。

华山参植物形态

华山参植物形态

华山参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根粗壮,肉质,锥状圆柱形。茎直立,被毛,常数茎丛生。叶互生,卵形、宽卵形或三角状宽卵形,长3~7厘米,基部楔形下延,有时近截形或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叶柄长5~6厘米。伞房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长达7厘米,密生白色毛茸;花萼钟形,裂片5,长椭圆形或长三角形,边缘及外面具白色毛茸,在果期膨大成球状的囊:花冠黄绿色,或边缘呈黄绿色,边缘以下呈紫褐色,裂片5,广卵形至三角形,花冠外面及边缘具毛茸;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内下方;子房2室,花柱丝状。蒴果盖裂,包于囊状宿萼内。种子肾形。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坡、沟谷或草地。分布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华山参采集

麦收后采挖。

华山参药材

干燥根呈圆柱形,有时略弯曲,根头部粗,向下渐细,长13~30厘米,粗1~3.5厘米,表面呈棕褐色、棕红色、乃至棕紫色,根的下部多伴有灰黄色。根上通常附有长1~10厘米的根茎;根茎环节明显.根头表面具横纹,根的上部或中部常有1至数个支根。皮孔横生,色淡。栓皮易剥落。折断后断面平坦,呈类白色,形成层环色暗而显着,木质部约为断面的3/4,导管呈放射状排列。臭特殊,味甘苦,略具麻舌感。经炮制过的华山参,表面显示纵条纹样,呈金黄色半透明、灰棕色或棕褐色。以色金黄而条纹细,具糖样气味,味甘而微苦者为佳。

华山参化学成分

含阿托品、东莨菪碱等生物碱,含量0.26%。另含氨基酸、多糖、还原糖、淀粉和甾醇类等。

华山参药理作用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鼠口服煎剂2克/公斤,其防御性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腹腔注射1克/公斤时,除此作用外,大部分动物阳性条件反射破坏,并有部分动物分化抑制解除;腹腔注射1~4克/公斤显着降低大小白鼠和家兔的自由活动,但不降低小鼠的被动活动;狗口服2~5克/公斤,亦有明显镇静作用,但对外界刺激如声音、触觉等还有反应。腹腔注射4克/公斤,能协同硫喷妥钠及水合氯醛对小鼠的催眠、麻醉作用,对抗苯丙胺、咖啡因对小鼠的兴奋活动。但即使腹腔注射10克/公斤,仍不能对抗苯丙胺对小鼠的毒性作用,也不能对抗士的宁、戊四氮对小鼠引起的惊厥,不能对抗去水吗啡对狗引起的呕吐。水或醇提取液皮下注射20~70毫克/公斤对小鼠也有明显镇静作用。

②平喘作用

水煎剂口服100毫克/公斤有明显的平喘作用(豚鼠组织胺喷雾引喘法),其有效成分似为生物碱。

③其他作用

水或乙醇提取液均能解除毛果芸香碱引起的离体兔肠之痉挛,也有对抗它所引起的家兔流涎的作用,滴眼时并可扩大家兔瞳孔。

华山参炮制

将根洗净,去粗皮,与适量甘草、麦冬、栀子、冰糖共煮后,晒干用。

华山参性味

甘微苦涩,性热,有毒。

华山参功用主治

补虚,温中,安神,定喘。治劳伤体弱,虚寒腹泻,失眠,心悸易惊,咳嗽痰喘,盗汗自汗。

华山参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3分。

华山参宜忌

忌铁器、五灵脂、皂荚、黑豆、卤水、藜芦等。

华山参选方

①治虚寒腹泻,失眠:华山参三分,桂圆肉五钱,冰糖适量。水煎服。

②治体虚寒咳、痰喘:华山参三分,麦冬三钱,甘草一钱,冰糖一钱。水煎服。(性味以下出《陕西中草药》)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

中药图谱

  • 华山参

    华山参

    华山参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根粗壮,肉质,锥状圆柱形。茎直立,被毛,常数茎丛生。叶互生,卵形、宽卵形或三角状宽卵形,长3~7厘米,基部楔形下延,有时近截形或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叶柄长5~6厘米。伞房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长达7厘米,密生白色毛茸;花萼钟形,裂片5,长椭圆形或长三角形,边缘及外面具白色毛茸,在果期膨大成球状的囊:花冠黄绿色,或边缘呈黄绿色,边缘以下呈紫褐色,裂片5,广卵形至三角形,花冠外面及边缘具毛茸;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内下方;子房2室,花柱丝状。蒴果盖裂,包于囊状宿萼内。种子肾形。花期3~5月。果期5~6月。生于山坡、沟谷或草地。分布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 海浮石

    海浮石

    海浮石异名水花(《本草拾遗》),海石(《丹溪心法》),水泡石(《东医宝鉴》),浮海石(《玉楸药解》),浮水石(《医林纂要》),羊肚石(《药材资料汇编》)。

  • 瓜蒌

    瓜蒌

    瓜蒌果实卵圆形或类球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深橙黄色至橙红色,皱缩或较平滑,顶端有残存花柱基,基部有果梗残迹;质脆,易破开,果皮稍厚,内表面黄白色,果瓤橙黄色,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气如焦糖;味微酸甜。

  • 半夏

    半夏

    半夏,又名:三叶半夏。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块茎近球形。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宽3~4厘米,两侧的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