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白竻薳
白竻薳的药材名称
白竻薳
白竻薳的拼音名称
baileyuan
白竻薳的别名
白茨叶、白竻花叶。
白竻薳的科属
为五加科植物白竻的嫩枝叶。
白竻薳的产地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江西、湖南等地。
白竻薳的性味
白竻薳的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入肺、肾。
白竻薳的功能主治
治痈肿,疗疮,疥癞,创伤,胃痛。
白竻薳的用法用量
外用:煎汤洗或捣敷。内服:煎汤,3~5钱。
白竻薳的附方
①治腿脓疡:鲜白竻薳适量,和冷粥捣烂敷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②治蛇头疔:鲜白竻薳适量,冷饭少许,共捣烂敷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③治项痈:鲜白竻花嫩叶加红糖、食盐、冷米饭,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④治胃痛:白竻茎叶五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白竻薳的化学成份
叶含蒲公英赛醇及其乙酸酯、β-谷甾醇、卅一烷、卅醇及卅二醇等。
白竻薳的原形态
白竻(《生草药性备要》),又名:风党竻、苦竻葱(《岭南采药录》),鹅掌竻、白竻花、苦刺、倒钩刺、三叶刺、臭刺、三爪风、三叶五加、白刺藤、刺藤乌、山花莲、五虎刺、三股风、红芦刺、三花眉。
多年生攀援状灌木,高1~7米。树皮灰白色,枝条具皮孔,有刺。复叶互生;叶柄长2~6厘米,常有刺;小叶通常3片,少有5片,纸质,有短柄;小叶片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急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伞形花序顶生,常3~10个聚合成总状花序或复伞形花序,单生者少;花萼具5小齿,无毛,长约1.5毫米;花瓣5片,白色带淡黄色,三角形,长约2毫米;雄蕊5;雌蕊单一,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中部以下合生。果球形,稍倾向压扁,长3~4毫米,黑色。花期7~8月。果期11~12月。
白竻薳的生境分布
生于溪边,山脚、路旁及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分布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江西、湖南等地。
白竻薳图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