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穿破石
穿破石的药材名称
穿破石
穿破石的拼音名称
Chuan Po Shi
穿破石的别名
柘根、川破石、地棉根、拉牛入石、黄蛇。
穿破石的科属
为桑科植物小柘树或柘树的根。
穿破石的产地
分布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穿破石的性味、归经
淡、微苦,凉。
穿破石的功效
祛风通络;清热除湿;解毒消肿。
穿破石的中成药
共有 18 种中成药使用穿破石: 消石片 活络止痛丸(大蜜丸) 抗痨丸(浓缩水蜜丸) 抗痨冲剂 抗痨丸 驳骨水 活络止痛丸 抗痨胶囊 中华跌打酒 宫炎平片等。
穿破石的应用
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黄疽;腮腺炎;肺结核;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淋浊;蛊胀;闭经;劳伤咳血;疗疮痈肿。
穿破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鲜者可用至1209;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穿破石的注意事项
孕妇忌用。
穿破石的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出根部,除去泥土、须根,晒干;或洗净,趁鲜切片,晒干。亦可鲜用。
穿破石的炮制工艺
洗净,润透,斜切薄片,晒干。
穿破石的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根含柘树异黄酮、A,3′-O-甲基香豌豆甙元、去氢木香内酯、亚油酸甲酯、β-谷甾醇等。
2、药理作用:柘木根乙醇提取物有较好的抗结核菌作用。试管中,采用改良苏通半流体琼脂培养基,接种强毒人型结核菌(H37RV),其最低抑菌浓度为6.3-12.5μg/ml。体内抗菌试验表明,给感染结核菌小鼠第2日开始给予柘木注射液1.5g/只,每日1次,至对照组半数动物死亡时停药,可显着延长感染小鼠的半数存活时间。
穿破石的临床应用
1、治肺痨,风湿:穿破石、铁包金、甘草。同煎服。(选自《广东中药》)
2、治体虚白带:柘树根一两。水煎服。(选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挫伤:葨芝根和糯米捣敷。(选自《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4、治疗急、慢性肝炎:取穿破石2斤,五指毛桃半斤,葫芦茶3两,加水浸过药面煮2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500毫升,加白糖300克及防腐剂,静置过滤。每次45毫升,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及较重的慢性肝炎日服二次,轻症慢性肝炎日服一次,均以30天为一疗程。经治72例,临床治愈35例(急性黄疸型17例,慢性肝炎18例);好转25例(急性黄疸型6例,慢性肝炎19例);无效12例(慢性肝炎)
穿破石的原形态
1、直立或攀援状;根皮橙黄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弯的棘刺,粗壮,长5-10(-20)mm。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叶片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9cm,宽1-2.8cm,先端钝或渐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6-9对。花单性,雌雄异株;球状花序单个或成对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径约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径约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绒毛。聚花果球形,肉质,熟时橙红色,直径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小枝暗绿褐色,具坚硬棘刺,刺长5-35mm。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托叶侧生,分离;叶片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下面主脉略有毛,余均光滑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花单性,雌雄异株;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雄花花被片4,长圆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线状。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约2.5cm,橘红色或橙黄色,表面呈微皱缩,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穿破石的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1、生于山坡。溪边灌丛中或山谷、林缘等处。
2、生于海拔200-1500m的阳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绿和溪旁。
资源分布:
1、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穿破石的性状
性状鉴别 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且1. 5-2.5cm;或已切成圆形厚片。外皮黄色或橙红色,具显着的纵皱纹及少数须根痕。栓皮薄而易脱落。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薄,灰黄色,具韧性纤维,木部占绝大部分。黄色,柴性,导管孔明显,有的中央部位有小髓。气微,味淡。
穿破石的各家论述
1、 姚可成《食物本草》:治疮疡疥癣。
2、《生草药性备要》: 治酒顶,消蛊胀;浸酒祛风。
3、《本草求原》:壮筋骨,活血,理跌打。
4、《岭南采药录》:祛风湿,十蒸九晒;治跌打,酒煎服;肩疮和蜜捣敷。
5、《南宁市药物志》:破血通经,治淋浊,去远年瘀积、结石。
6、《闽东本草》:健脾益胃,舒筋活络,祛风湿,去瘀血。治腰痛、关节痛,虚劳黄肿,脾虚泄泻。
穿破石图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