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九龙藤
九龙藤的药材名称
九龙藤
九龙藤的拼音名称
jiulongteng
九龙藤的别名
过岗龙、过江龙、邬郎藤、乌藤、串鼻藤、飞扬藤、山道藤、九龙根、羊蹄风、黄开口、子燕藤、五里藤、双木蟹、九牛燥、五花血藤、马脚藤、马蹄叶根
九龙藤的科属
为豆科植物龙须藤的根或茎。
九龙藤的产地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
九龙藤的性味
九龙藤的性味归经
苦苦;平;无毒。归肝;肾经
九龙藤的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行气活血。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偏瘫,胃脘痛,疳积,痢疾
九龙藤的中成药
共有 2 种中成药使用九龙藤: 九龙胃药胶囊 古威活络酊
九龙藤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用量加倍;或浸酒。
九龙藤的附方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九龙藤一至二两,两面针二至三钱。水煎,每日一剂,分二到三次服。(《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九龙藤的采收储藏
全年均可采,砍取茎干或挖出根部,除去杂质、泥土,切片,鲜用或晒干。
九龙藤的原形态
龙须藤 木质藤本:有卷须。嫩枝和花序被紧贴的小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2.5cm,纤细,略被毛;叶片纸质,卵形或心形,长3-10cm,宽2.5-6.5cm,先端锐渐尖,微凹或2裂以至不裂,基部截形,微凹或心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紧贴的短柔毛,渐变无毛或近无毛,干时粉白褐色;基出脉5-7条。花两性,总状花序狭长,腋生,有时与叶对生或数个聚生于枝顶而成复总状花序,长7-20cm;苞片与小苞片小,锥尖,早落;花梗纤细,长1-1.5cm;花托漏斗形,长约2mm;萼杯状,裂片5,披针形,长约3mm;花瓣5,白色,具瓣柄,瓣片匙形,外面中部疏生丝毛;能育雄蕊3,无毛,退化雄蕊2;子房具短柄,仅沿两缝线被毛,花柱短,柱头小。荚果倒卵状长圆形或带状,扁平,长7-12cm,宽2.5-3cm,无毛果瓣革质。种子2-5颗,圆形,扁平,直径约1.2cm。花期6-10月,果期7-12月。
九龙藤的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丘陵灌木丛中、疏林或密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
九龙藤的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稍扭曲。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具不规则皱沟纹。质坚实,难折断,切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浅棕色,有2-4圈深棕红色环纹,习称“鸡眼圈纹”,针孔状导管细而密。气无,味微涩。
以藤茎粗,断面“鸡眼圈纹”明显者为佳。
九龙藤的化学成份
根及茎皮含鞣质20.76%。
九龙藤的各家论述
《南宁市药物志》:祛风,祛瘀,治风湿骨痛,跌打接骨。
九龙藤的摘录
《中华本草》
九龙藤图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