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豆豉姜
豆豉姜的药材名称
豆豉姜
豆豉姜的拼音名称
douchijiang
豆豉姜的别名
木浆子根、澄茄根、木姜子根、过山香、满山香、山苍子根
豆豉姜的科属
为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根。
豆豉姜的产地
分布于西南、华南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
豆豉姜的性味
豆豉姜的性味归经
辛;温;苦。归肝;脾;胃经
豆豉姜的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理气止痛。主感冒;心胃冷痛;腹痛吐泻;脚气;孕妇水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脑血栓形成
豆豉姜的中成药
共有 5 种中成药使用豆豉姜: 云香精 补血调经片 金菊感冒片 珍珠胃安丸 活络止痛丸(大蜜丸) 克痛酊 活络止痛丸
豆豉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15-60g;或炖服;或泡酒服。外用:适量,煎水洗。
豆豉姜的采收储藏
栽培3-5年,9-10月采挖,抖净泥土,晒干。
豆豉姜的原形态
山鸡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叶和果实有芳香气。根圆锥形,灰白色;幼树树皮黄绿色,光滑,老树树皮灰褐色。叶芽无鳞片;幼枝细长,被绢毛。叶膜质,互生;叶柄细弱,长1-2cm;叶片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4-11cm,宽1.2-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绿色,两面均无毛,羽状脉,侧脉每边6-10条,纤细,中脉、侧脉在两面均突起。花先叶开放,雌雄异株;伞形花序单生或簇生,总花梗纤细,长5-10mm,总苞片4,上有4-6朵小花,淡黄色;花被裂片6,倒卵圆形;能育雄蕊9,排成3轮,第3轮基部的腺体具短柄。雌花中退化雄蕊多数,子房卵形,花柱短,柱头头状。浆果状核果近球形,直径4-5mm,无毛,幼时绿色,成熟时黑色;果梗长2-4mm。花期2-4月,果期6-8月。
豆豉姜的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丘陵、林缘灌丛或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华南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
豆豉姜的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锥形。表面棕色,有皱纹及颗粒状突起。质轻泡,易折断,断面灰褐色,横切面有小孔(导管)。气香,味辛辣。
豆豉姜的化学成份
根皮含挥发油0.2%,内含柠檬醛(citral)约10%,香茅醛(citronellal)约8%-12%,以及芳樟醇(linalool)及其酯类等。近又从根中挥发性部分分得异胡薄荷醇(isopulegol)。根还含胡萝卜甙(daucosterol),山鸡椒醇(cubebaol)。树皮含生物碱,已分离得到右旋六驳碱(laurotetanine),N-甲基六驳碱(N-methyl laurotetanine),异紫堇定碱(isocorydine),木兰箭毒碱(magnocurarine)。近又从木部分得山鸡椒杷明碱(litebamine).
豆豉姜的药理作用
抗血栓及对微循环的影响 给兔静注山鸡椒根(豆豉姜)注射液2g/kg,能显着抑制血栓形成,抑制率为57.56%。临床治疗脑血栓患者,可使脑电阻图出现波幅增高,上升时间缩短,上升角度增大,血管阻力指数下降。电镜观察,患者甲皱微循环管襻数目增多,微血管扩张,血流流态改善,管袢血流速度变为均匀,静脉血中圆型和树型血小板百分率增加,而扩大型和聚集型明显减少,表明该药能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18%-80%),改善微循环,并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对高聚集性血小板有解聚作用。
豆豉姜的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周身筋骨疼痛,发表,散风寒疹子,去膨胀,理气。
2.《南宁市药物志》:行气止痛,祛风湿,理筋骨。治胃冷痛,孕妇水肿,跌打宽筋。
3.《广西中药志》:治感冒。
4.《广东中药》:祛风散寒,息肝风,消肿。治风湿痹痛,筋骨无力,产后脚软,痰湿脚气。
豆豉姜的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豆豉姜图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