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药材库 > 利水渗湿类

茵陈蒿的功效与作用

编辑人:中药网 发布时间:2022-10-13 14:25:03 查看次数:128

中药名称:茵陈蒿

茵陈蒿的药材名称

茵陈蒿

茵陈蒿的拼音名称

Yin Chen Hao

茵陈蒿的别名

马先、茵蔯蒿、茵陈、因陈蒿、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臭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蒿。

茵陈蒿的科属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嫩茎叶。

茵陈蒿的产地

主产陕西、山西、安徽。此外,山东、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肃、福建等地亦产。

茵陈蒿的性味、归经

苦,平,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茵陈蒿的功效

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茵陈蒿的中成药

共有 1 种中成药使用茵陈蒿: 脂可清胶囊

茵陈蒿的应用

1、用于黄疸。本品苦泄下降,寒能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出,故为治黄疸要药。若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常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可与茯苓、猪苓同用,如茵陈五苓故;若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运之阴黄,多与附子、干姜等配用,如茵陈四进汤。

2、湿疮瘙痒。本品苦微寒,有解毒疗疮之效,可用于湿热内蕴之风疹瘙痒,湿疮瘙痒,可单味煎水外洗,或与黄柏、苦参、地肤子同用。

茵陈蒿的配伍效用

1、茵陈配伍附子:茵陈利胆退黄;附子辛热助阳而除寒湿。二者伍用,有温里助阳、利湿退黄之功效,用于治疗寒湿郁滞之身目发黄而晦暗、神倦畏寒、脘闷食少等阴黄诸症。

2、茵陈配伍泽泻:茵陈利湿退黄;泽泻利水渗湿。二者合用,有利湿退黄之功,且利水之力尤增,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而小便不利者。

3、茵陈配大黄,治黄疸初起。

4、茵陈配白藓皮,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

5、茵陈配车前子,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6、茵陈配厚朴,滑石,清湿热利胆宽中下气,化浊气消疸利尿泻火。

茵陈蒿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煎水洗。

茵陈蒿的注意事项

蓄血发黄者慎用。

茵陈蒿的采收加工

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夏秋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根部及老茎,晒干。春采去根幼苗习称“绵茵陈”;夏秋采割的地上部分习称“茵陈蒿”。栽培者栽后第2年3~4月即可采收嫩梢,连续收获3~4年。

茵陈蒿的炮制工艺

取原药材,除去残根、老茎、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菌陈筛去灰屑

茵陈蒿的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茵陈含挥发油,油中含有β-蒎烯,茵陈二炔酮因、茵陈二炔烃等多种成分,还含有香豆素、黄酮、有机酸、呋喃类等成分。

2、药理作用:

(1)保肝利胆:本品水煎液、去挥发油水提取物、挥发油、醇提取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滨蒿素)、咖啡酸、茵陈色原酮、甲基茵陈色原酮等动物试验均有促进胆汁分泌与排出作用,以后者作用为强。煎剂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大鼠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肝细胞肿胀、脂肪病变与坏死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2)抗炎、镇痛、解热:6,7-二甲氧基香豆素(滨蒿素)对小鼠有镇痛作用;对小鼠、大鼠及兔均有解热作用;对大鼠有抗炎作用。

(3)其他作用:茵陈有利尿、兴奋平滑肌、抑制肿瘤等作用;体外试验有抗钩端螺旋体与杀蛔虫作用。茵陈色原酮为抗肿瘤活性成分。

茵陈蒿的临床应用

1、治疗感冒:茵陈全草,每人6~10g,加水熬至药液相当于生药量的3~4倍时即得。每人口服20~30ml,预防用药时,每日1次,连服3~5日;作治疗时,每日2次。或将茵陈全草加入45%~47%乙醇中,浸过药面静置。一般每3000g茵陈制取200ml药液(每毫升药浸液相当于原生药15g),预防用:每次4~5ml,日服1次;或每次2~3ml,日服2次。治疗用:每次3~5ml,每日2次;或每次2~3ml,日服3次。用此方法,于1970年给44000人服用此剂,没发生流感。1972年流感流行时,内服此剂无1人发病。临床治疗普通感冒18例,疗效满意。〔《新医药通讯》1973;(2):23〕

2、治疗高脂蛋白血症:茵陈、泽泻、葛根各15g,水煎或制成片剂分3次口服。治疗高血脂症104例。结果: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均有明显下降。〔新中医1976;(3):36〕

3、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茵陈30~45g,水煎服,日3次,治疗32例,全部治愈。能迅速退黄与退热,缩小肿大的肝脏。疗程最长15天,最短3天,平均7天。〔《福建中医药》1959;(7):42〕

4、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茵陈30g,金钱草30g,紫丹参30g,龙胆草10g。水煎,早晚2次分服,日1剂。治疗68例,有效率75%。平均服药6天即可取得疗效。可随证加减。〔《中草药通讯》1977;8(3):43〕

5、治疗胆绞痛:茵陈30~6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50例,服药后均在20分钟左右止痛,1剂而愈。〔《山东医刊》1965;(6):44〕

6、治疗胆道蛔虫症:茵陈60g煎服或制成糖浆剂内服,配合针刺内关止痛,再以其他措施驱虫,治疗70例,临床治愈67例,好转2例,平均治愈天数为3.72天,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1.47天。〔《人民军医》1974;(5):54〕

7、治疗胆结石:茵陈20~50g,郁金10~15g,柴胡10g,黄芩10g,枳壳10g,木香10g,大黄6~10g(后下)。水煎服。治疗胆结石等胆道疾患31例,结果痊愈24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愈病例平均服药23剂。主要症状于服药3~5剂时开始改善。〔《中医杂志》1983;(5):22〕

茵陈蒿的茶疗食谱

1、茵陈炖瘦肉

[材料]瘦猪肉150g,茵陈30g,鲜白茅根60g,细盐、味精少许

[做法]将猪肉洗净切丝待用,茵陈、茅根共入锅中,水煎去渣取汁。将药汁、猪肉、细盐入锅中,炖至熟烂加味精少许即成。吃肉饮汤,每日1剂,连用3~5日为一疗程。

[功效]祛湿热,利黄疸。适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发热口渴,小便深黄,恶心欲吐,发热,舌苔黄腻等症。

2、蒲肝茶

[材料]蒲公英5g、茵陈5g、柴胡3g、栀子3g、郁金3g、茯苓3g、绿茶10g。

[做法]用400ml水煎煮蒲公英、茵陈、柴胡、栀子、郁金、茯苓至水沸后,冲泡绿茶5~10分钟即可。可加适量白糖。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功效]清热除湿,理气。

[用途]急性传染性肝炎。

[来源]传统药茶方。

3、菌栀茶

[材料]茵陈5g、栀子3g、大黄1g、绿茶3g。

[做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可加适量白糖。

[功效]清热,除湿,解毒。

[用途]急性传染性乙型肝炎;黄疸。

[来源]来源于《伤寒论》。

4、茵陈茶

[材料]茵陈10g、绿茶3g、冰糖10g。

[做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解热,抗菌,降压,促肝细胞再生。

[用途]湿热黄疸,小便黄灼不利;痈疮;肝癌。

[来源]传统药茶方。

5、茵陈荷叶茶

[材料]茵陈5g、荷叶3g、绿茶3g。

[做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清利湿热。

[用途]风瘙瘾疹;皮肤肿痒。

[来源]来源于《圣济总录》。

茵陈蒿图鉴

茵陈蒿茵陈蒿茵陈蒿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点击

  • 杠板归

    杠板归

    【药材名称】杠板归【拼音名称】gangbangui【别名】河白草、蛇倒退、梨头刺、蛇不过【科属】为蓼科植物杠板归的地上部分。【产地】主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性味】【性味归经】性微寒,味酸。【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止咳。用于肾炎水肿、百日咳、泻痢、湿疹、疖肿

  • 珍珠菜

    【药材名称】珍珠菜【拼音名称】zhenzhucai【别名】扯根菜、矮桃、狗尾巴草、山高粱、山地梅、山酸汤秆、黄参草、大红袍、山马尾、山高梁、山地梅、山酸汤秆、黄参草、大红袍、山马尾、通筋草、白花蓼草、寥子草、红根草、狼尾草、野荷子、荷树草、金鸡土下黄、红头绳、水荷子、矮脚荷、赤脚草、红丝毛、高脚酸味

  • 紫茉莉根

    紫茉莉根

    【药材名称】紫茉莉根【拼音名称】zimoligen【别名】紫茉莉(《草花谱》),又名:胭脂花(《草花谱》),粉团花(《盛京通志》),野茉莉、粉豆花(《植物名实图考》),丁香、粉孩儿、未时花、胭脂水粉、水粉子花、长春花。【科属】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块根。【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性味】【性味归经】甘

  • 甜茶

    【药材名称】甜茶【拼音名称】tiancha【别名】伞花八仙叶。【科属】为虎耳草科植物腊莲绣球或伞形绣球的幼叶。【产地】分布详情见【生境分布】。【性味】【性味归经】甘;凉。归肝;肺;膀胱经【功能主治】截疟;利尿降压。主疟疾;高血压病【中成药】共有 1 种中成药使用甜茶: 玉苓消渴茶【用法用量】

  • 姜皮

    【药材名称】姜皮【拼音名称】jiangpi【别名】生姜皮(《食疗本草》),生姜衣(《江苏植药志》)。【科属】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的栓皮。【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性味】【性味归经】辛,凉。入脾、肺二经。【功能主治】行水,消肿。治水肿胀满。【中成药】共有 2 种中成药使用姜皮: 肾炎消肿片 伤科万花

  • 椒目

    【药材名称】椒目【毒】【拼音名称】jiaomu【别名】川椒目【科属】为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产地】分布详情见【生境分布】。【性味】【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小毒。归脾;膀胱经【功能主治】利水消肿;祛痰平喘。主水肿胀满;哮喘【中成药】共有 3 种中成药使用椒目: 强龙益肾胶囊 肾炎消肿片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