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药方剂

橘皮竹茹汤的组成用法与主治症状

编辑人:中药网 发布时间:2018-12-16 16:22:00 查看次数:161

方剂名称: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的方剂名

橘皮竹茹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橘皮竹茹汤的组成

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枣(5枚)、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

水煎服,每日3次。

  

橘皮竹茹汤的功效

和胃降逆,益气清热。

  

橘皮竹茹汤的主治

胃虚有热之呃逆,症见气逆不降,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苔薄白带黄,脉虚略数。

  

橘皮竹茹汤的临床医案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妊娠恶阻、反流性食管炎等病症。

  1.妊娠恶阻:以加味橘皮竹茹汤配合氯化钾、维生素C及维生素B6静滴治疗妊娠剧吐患者38例,并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相对照,疗程1周。以恶心呕吐症状、尿酮体、血电解质变化情况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治疗组治愈27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治愈20例,好转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8.4%。(《湖南中医杂志》2009年第6期)

  2.反流性食管炎:以本方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8例,并与泮托拉唑肠溶片、多潘立酮治疗相对照,疗程12周。以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内镜检查结果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8%,对照组总有效率79.17%;治疗组治疗后内镜下疗效总有效率72.92%,对照组总有效率60.41%。(《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7期)

  

橘皮竹茹汤的方解

本方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证。临床应用以呃逆频作或呕吐、舌红嫩为辨证要点。方用橘皮和胃理气降逆,竹茹清胃热降逆气;合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胃气。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甘寒之竹茹与辛温之橘皮、生姜相伍,则清而不寒;二是益气养胃之人参、大枣、甘草与行气和胃之橘皮相合,则补而不滞。

  临床如见胃气不虚,可去人参、甘草、大枣;痰多者,加半夏茯苓;胃阴不足而见舌红少苔者,加麦门冬石斛;呕哕不止者,加枇杷叶;呃逆持续者,加柿蒂

  凡由实热或虚寒所致呃逆、干呕者,非本方所宜。

  

橘皮竹茹汤的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反流性胃炎、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顽固性呃逆、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等病症。实验研究证实本方具有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增加食欲、排泄毒素的作用、能增加小肠吸收功能。

  

橘皮竹茹汤的方歌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齐,胃虚有热失和将,久病之后更相宜。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点击

  • 金黄散

    金黄散的方剂名金黄散,出自明·《外科正宗》。本方又名“如意金黄散”。  金黄散的组成天花粉十斤(5000克),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五斤(各2500克),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二斤(各1000克)。  金黄散的用法上药共研细末

  • 安神定志丸

    安神定志丸的方剂名安神定志丸,出自清·《医学心悟》。  安神定志丸的组成茯苓、茯神、人参、远志各一两(各30克),石菖蒲、龙齿各五钱(各15克)。  安神定志丸的用法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二钱(6克),开水送下。  安神定志丸的功效安神定志,益气镇惊。  

  • 中满分消丸

    中满分消丸的方剂名中满分消丸,出自金·《兰室秘藏》。  中满分消丸的组成白术、人参、炙甘草、去黑皮猪苓、姜黄各一钱(各3克),去皮白茯苓、干姜、砂仁各二钱(各6克),泽泻、橘皮各三钱(各9克),炒知母四钱(12克),炒黄芩一两二钱(36克),炒黄连,汤洗半夏、炒枳实各五钱(各1

  • 瓜蒌牛蒡汤

    瓜蒌牛蒡汤的方剂名瓜蒌牛蒡汤,出自清·《医宗金鉴》。  瓜蒌牛蒡汤的组成瓜蒌仁一钱(3克)、牛蒡子一钱(3克)、花粉钱(3克)、黄芩一钱(3克)、生栀子一钱(3克)、连翘一钱(3克)、皂刺一钱(3克)、金银花一钱(3克)、生甘草一钱(3克)、陈皮一钱(3克)、青皮一钱(3克)、

  • 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当归散的方剂名赤小豆当归散,出自汉·《金匮要略》。  赤小豆当归散的组成赤小豆三升(150克)、当归三两(30克)。  赤小豆当归散的用法上二味,杵为散。浆水调服2克,每日三服。  赤小豆当归散的功效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赤小豆当归散的主治主治肠中痈脓,肌表热不甚,微

  • 茯菟丸

    茯菟丸的方剂名茯菟丸,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茯菟丸的组成菟丝子5两(150克)、白茯苓3两(90克)、石莲子(去壳)二两(60克)。  茯菟丸的用法上药共研细末,酒煮糊为丸,每次服9克,每日2次,空腹盐汤送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各药用量按比例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