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荔枝
荔枝的药材名称
荔枝
荔枝的拼音名称
lizhi
荔枝的别名
离支、荔支、荔枝子、离枝、丹荔、火山荔、丽枝、勒荔。
荔枝的科属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假种皮或果实。
荔枝的产地
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台湾、栽培最盛。
荔枝的性味
荔枝的性味归经
甘;酸;温。归脾;肝经
荔枝的功能主治
养血健脾;行气消肿。主病后体虚,津伤口渴;脾虚泄泻;呃逆;食少;瘰疬;疔肿;外伤出血
荔枝的中成药
共有 14 种中成药使用荔枝: 生力胶囊 补脾益肠丸 茴香橘核丸 十香丸 降糖舒胶囊 橘核疝气丸 小儿暖脐膏 降糖通脉片 降糖舒片 生力片等。
荔枝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枚;烧存性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烧存性研末撒。
荔枝的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1.《食疗本草》:多食则发热。
2.《海药本草》:食之多则发热疮。
3.《纲目》: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病齿NI及火病人尤忌之。
荔枝的附方
1.治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医方摘要》)
2.治瘰疬溃烂:荔肉敷患处。(《泉州本草》)
3.治疔疮恶肿:荔枝肉、白梅各三个。捣作饼子,贴于疮上,(《济生秘览》)
4.治风火牙痛:大荔枝一个,剔开,填盐满壳,煅研,搽之。(《孙天仁集效方》)
5.止外伤出血,并防止疮口感染溃烂,得以迅速愈合:荔枝晒干研末(浸童便晒更佳)备用。每用取末掺患处。(《泉州本草》)
6.治老人五更泻:荔枝干,每次五粒,春米一把,合煮粥食,连服三次;酌加山药或莲子同煮更佳。(《泉州本草》)
荔枝的采收储藏
6-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鲜用或晒干备用。
荔枝的化学成份
果肉含葡萄糖60%,蔗糖5%,蛋白质1.5%脂肪1.4%,维生素C、A、B,叶酸(folic acid),以及枸橼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等有机酸。尚含多量游离的精氨酸(arginine)和色氨酸(tryptophane)。
荔枝的原形态
荔枝 常绿乔木,高10-15m。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10-25cm,或过之;小叶2或3对,少4对,小叶柄长7-8mm,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5cm,宽2-4cm,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无毛,薄革质或革质。圆锥花序顶生,阔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浅杯状,深5裂,被金黄色短绒毛;花瓣5,基部内侧有阔而生厚毛的鳞片;雄蕊6-7,有时8,花丝长约4mm;子房密被小瘤体和硬毛。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2-35cm,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荔枝的生境分布
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台湾、栽培最盛。
荔枝的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球形,红色,有多数尖锐的疣状突起。气微,味甜。
荔枝的各家论述
1.《玉揪药解》: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减,不如鲜者,而气质和平,补益无损,不至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2.《食疗本草》:益智,健气。
3.《海药本草》:主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
4.《日用本草》:生津,散无形质之滞气。
5.《本草衍义补遗》:消瘤赘赤肿。
6.《纲目》:治瘰疬,疔肿,发小儿痘疮。
7.《玉揪药解》:暖补脾精,温滋肝血。
8.《本草从新》:解烦渴,止呃逆。
9.《医林纂要》:补肺,宁心,和脾,开胃。治胃脘寒痛,气血滞痛。
10.《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产后水肿,脾虚下血,咽喉肿痛,呕逆等证。
荔枝的摘录
《中华本草》
荔枝图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